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综合物流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美团再融100亿美元,无人配送还能大火吗?

  4月19日,美团宣布,新一代自研无人配送车已在北京顺义正式落地运营,这也是美团基于配送业务的场景需求,面向室外全场景推出的低速即时配送的最新解决方案。

  美团早在2016年就启动了无人配送相关项目,经过5年不断迭代,最新的无人车装载量达150kg,容积近540L,配送时速最高可达20km/h。

  近几年,随着外卖订单的增长,美团对无人配送的需求愈发强烈,2020年上半年,美团平台新增骑手达到138.6万人,对此,美团多付出了30亿的骑手工资。

  从长远看,在庞大的业务规模下,机器显然比人更加省钱。

  美团首席科学家夏华夏表示,新车的发布标志着美团无人配送自研产品开始拥有标准化量产能力,未来仍将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无人配送的落地探索。

  科技投入需要资金,4月20日,美团发布公告,拟寻求以增发股票和出售可转债的方式,融资近100亿美元用于科技创新,其中就包括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领域的研发。

  在末端无人配送发力的互联网巨头不只是美团。

  2020年9月,阿里云发布第一款物流机器人“小蛮驴”,据介绍,“小蛮驴”每天最多能送500个快递,雷暴闪电、高温雨雪以及车库、隧道等极端环境均不影响其性能。

  阿里巴巴达摩院院长张建锋介绍,这款机器人很快将在社区、学校、办公园区大规模使用。同时,阿里还注册成立小蛮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进机器人的研发和量产落地。

  京东物流从2016年开始着手推进无人配送车的研发和部署,目前,京东无人配送车已在长沙、贵阳、呼和浩特、北京等约20个城市落地;苏宁也有自研5G卧龙无人配送车,在818大促期间,也频繁出现在一线。

  为预防未来更多的不确定,互联网巨头们开始在物流终端展开变革。

  01

  巨头为什么持续加码无人配送?

  2020年的疫情,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了无人配送的服务。疫情期间,为预防病毒传播,各家企业纷纷提出无接触配送服务,各类末端机器人不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以京东物流为例,武汉疫情期间,在配送环节,京东无人车会先将订单进行筛选,快递员根据订单给无人车上货,最后再由无人车自动驾驶送货。

  一辆京东无人车有24个格口,同时可以放24单,每次送货的设定时间为20-30分钟,通过短信或者京东App通知用户取单,30分钟后无人车自动返程。

  不仅是京东物流,顺丰的无人机、苏宁的5G卧龙无人车也分别在不同场景发挥着作用。

  但随着疫情的控制,快递员不上门、驿站代收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无人配送就像完成了任务,生活中不需要,它就消失了。但相反,各家企业却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背后是什么原因?

  2月8日,国家邮政局发布数据,2021年我国第100亿件快件诞生,这一成绩的达成仅用38天,而2011年,中国快递全年业务量不过36.7亿件。

  与之相对的是,快递单价却一路下降。日前,圆通、韵达、申通发布3月业绩简报,单票收入分别为2.25元、2.19、2.25元,分别同比下降11.03%、27.65%和13.44%。

  单票收入下降的罪魁祸首是价格战,直接影响是末端快递员的收入下降。

  据中国邮政快递报社发布《2020年全国快递员基层从业现状及从业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超五成快递员月收入不超过5000元,快递招工也变得困难。

  另一个原因来自于适龄劳动力的减少。

  如果看过去几年的全国劳动力数据,会发现劳动力规模确实在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 岁)在2013年为91954万人,2019年为89640万人,7年内减少2300万。

  来源/无人配送领域研究报告 36氪

  因此多家大平台和众多的初创公司开始探索如何使用无人车、无人机来提升“末端配送”的效率。据麦肯锡预测,未来10年,80%的包裹交付都将自动进行配送 。

  80%的数字或许有点夸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行业的压力。美团无人配送产品负责人李达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就表示,比起降低成本,美团布局无人配送是为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做准备。

  战略就是要看到未来发生的事情,无人配送是一个趋势,但复杂的末端场景还得让巨头需要多次试验。

  02

  无人配送的难点

  目前,互联网大企布局无人配送主要是为了两大应用层面,以美团为主的即时配送和以“小蛮驴”为主的快递末端。

  这二者除了对时效的要求不同外,对配送难度的要求可以说是共同的。

  物品类众多,包括药品、餐品、非标品等,甚至还有蔬菜;

  配送过程环境复杂,阴雨天、夜间配送能力受限,货物容易损坏或丢失;

  配送末端场景复杂,社区、办公区、酒店等都是收货场景,不同场景面临可能有不同的规定和限制,从而增加了交货难度和送货成本。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价格。

  2020年11月,美国无人车公司Nuro完成了C轮5亿美元融资。此轮后,Nuro已获超过15亿美元融资,高榕资本、网易创始人丁磊、真格基金都是Nuro早期股东。

  去年2月,Nuro还获得美国政策许可,可以部署没有侧视镜和方向盘等人工控制装置的无人送货车。这相当于Nuro完成了无人配送的最大挑战,可以完全冲刺规模化商用。

  Nuro在无人配送赛道狂奔,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额配送费的前提下,在Nuro与Kroger超市的合作中,当地居民在线下单,Nuro当天或次日交货,一周7天无休。没有最低消费要求,运费一律5.95美元——41元人民币。

  对比之下,我国最后一公里,哪怕是最快的外卖配送,美团给骑手一单不过4元,快递更低。

  另外,中国居住环境相对更紧密,商超、便利店就在楼下,再配合物美价廉的即时配送服务,无人配送方案很难代替人工。

  03

  无人配送的挑战

  目前,无人配送主要涉及三个场景:室内、半封闭园区、公开道路。

  室内:主要是酒店、写字楼、商场等场景,例如海底捞里的传菜机器人。

  半封闭园区:校园、工作园区等场景,环境简单,比如阿里小蛮驴、美团无人车等,都专注于此。

  2020年 “双 11”期间,浙江大学引进了22台阿里 “小蛮驴”,首次尝试无人配送服务,最终,机器人送了5万多件包裹。

  公开道路:无人配送的大规模应用仍需要很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支持,例如:无人配送车可以在哪些道路上行驶?无人配送车辆是否需要上牌?如果车辆涉及事故或交通违规,谁是事故责任人?

  目前,针对无人配送车行业的相关文件指引只涉及到技术标准层面,还未延申至行驶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疫情期间,京东、苏宁的无人车配送,也是在武汉封城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另一方面,无人车的量产能力也是因素,单一机器人的配送并没有人效率来的高。

  2020年云栖大会上,阿里曾表示,小蛮驴计划今年开始量产;去年9月8日,京东物流与厦门金龙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打造具备商业化落地条件的低速无人驾驶车辆,并共同推动市场化。

  美团也表示,新一代无人车的发布标志着美团无人配送自研产品开始拥有标准化量产能力。

  但在量产后,能否尽快投入使用,目前看似乎不太容易。

  据AI财经社援引行业内人士的说法,目前一台物流无人车的成本在20万到30万元,如果要在2025年应用,一旦大规模采购,成本可能降到10万元以内。

  但即便是10万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菜鸟驿站本质上属于夫妻店创业项目,这个费用他们不会出。

  更何况,日前,菜鸟驿站推出按需送货上门服务,淘宝将承担对上门费用的补贴,有媒体报道,上门配送淘宝每单补贴0.6元。

  在外卖即配方面,近日有新闻显示,“近4成新增外卖骑手来自工人”,而从美团的财报上看,外卖骑手的数量也是逐年增加,至少在目前,外卖配送的人口红利仍没用尽。

  在这个背景下,无人配送专注的场景被压缩至校园或者半封闭园区,事实上,这也是巨头们目前的主要赛道。

  今年3月开学季,小蛮驴就已进驻11个城市的15所高校,服务范围可辐射超过30万学生。

  无人配送是一个比较慢的赛道,早晚都会到来,但是在红利到来之前,还需要等待多久,仍是未知。

  本文来源于物流指闻,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文章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美团,无人配送,